驼马由来拥“心”门
核心提示: 编辑《与全世界做生意》一书也是一场生意,我用我自己的想法、心力作为筹码,交换回了以上提及人物的生平、心声、智慧。于是,把经过精心编辑的书稿交付印制的那一刻,我可以把杜甫那句形容贸易之盛的“坐拥驼马拥国门”中的“国”改为“心”,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精神富翁,内心收获了满满的殷实、富足。
尽管受到“重农抑商”理念的干扰和束缚,与全世界做生意,却是有汉以来,历经唐、宋、明几朝的更迭和发展,中国人始终与外族构建某种关联的手段和通路——贸易,不仅仅意味着铜币抑或白银的进出,更在无形中彰示着君王意志、集权、国威、外交、文化、物种、生活方式。《资治通鉴》中所载:“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便说尽了天宝末年丝绸之路上的盛况。
驼队,船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在对外贸易这条路上,我们的老祖先可谓是筚路蓝缕,每一段丝帛、每一件瓷器、每一撮茶叶均饱含他们的心血、苦累。好在21世纪的人类文明已达到极高的程度,比如,从《与全世界做生意》片头的动画中便可见,一条条“商道”上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现代工具穿梭如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钩织起一张张贸易大网,让“生意”变成不同国家、种族、人群之间对话的“语言”。我也尤其感谢这些交通工具带来的加速度,帮助我穿越回三年前,闯入周艳、刘戈、张旭、张铭欢、马羽洁、杨晓清、胡珩、李燕等创作团队的选题会上,倾听他们当日如何用思想的碰撞、口舌的交锋,以解说词、画面和音乐之间的融通来向世人奉呈出一部如此有温度、血肉的影像档案。
本片的创作团队多来自《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舌尖上的中国》等剧组,当年,我本人就是这些优质纪录片的忠实拥趸,被这些制作者们精妙的创意和艺术表现手段深深打动过?!队肴澜缱錾狻返闹谱靼嗟卓晌绞蔷④鲚停秤枇宋掖蛟毂臼榈那看笮判?,也给我带来了无形中的压力。我们出版行业所称的“电视类图书”,从影像到文字的转化,看似容易,实则是要在不同的符号体系——影像和文字、电视节目和纸质图书——之间完成切换,跨界合作充满挑战,自然考验经验和智慧:许多囿于篇幅无法收录在纪录片中的内容需要补充;只用画面而没用解说词表述的镜头语言需要再现;片中人物和编导可能还有许多未能尽言的心里话;宏大的时代背景往往只能一笔带过……如果只是简单地、一字不改地照搬脚本,加上一些截图,这本书就太把读者当傻子,我曾是《故宫》《台北故宫》《从卢浮宫到紫禁城》等纪录片图书的读者,所以,我深知,但凡市场上畅销的电视类图书,无一不是编辑下了许多苦功,植入了诸多巧思的“回炉之作”。
在我看来,做生意的要诀之一就是沟通。在接到打造《与全世界做生意》一书的任务后,我反复地研看了好几遍片子,为的是在接下来工作中,掌握并行使作为编辑的“话语权”。在第一次与制片人张旭碰面时,我就向她较为完整地介绍了编辑思路、全书的整体样貌以及需要创作团队配合完成的额外工作。大概是功课做得好,准备充分,诚心与诚意打动了张旭,很快建立了愉快、高效的合作关系。谈笑间,我仿佛片中和美国商人谈判的张仁武一样,在和《与全世界做生意》栏目组谈一桩文化方面的生意;我也仿佛从本片的观众摇身一变,化身图书项目中的“总导演”,指挥各集编导、片中人物和我一起共同体验“二次创作”的快感、艰辛。
当然,所有的“生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必然要历经若干变数。离《与全世界做生意》制作首播已经几年过去,与固定带状播出的栏目不同的是,纪录片的创作团队本就灵活、机动,三个好汉来自四面八方,也能凑成一台戏。所以,随着制作完成、栏目组解散,当年的编导们早已各自回到各自的岗位上,或身缠于其他项目,或离开电视行业。让他们配合我完成诸多工作,实现创新,首先需要时间,其次需要激情。所幸,在制片人张旭、制片统筹张鹏的支持下,7集编导仍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我导·我说”??吹贸隼矗奔洳⒚挥邢ニ堑比盏牟潘?,在他们特意撰写的7篇“编导手记”里,沉淀了几年的他们,越发加深了对“生意”“纪录片”的理解。更何况,他们在文字中展现出来的才华和思想,让我在编辑过程中常?;鹘诮泻?,除了必要的文字、格式上的规整,几乎不忍心再做任何删改。总导演周艳贵为中央电视台九频道的副总监,仍在百忙之中拨冗为本书撰序,费心妙笔让我也甚为感动。我相信,他们所忆及的当日和片中人物的交集,执行当集创意过程中的身心方面所产生的焦躁,都是对本片原有内容最为夯实、强悍的补充。比如,我从第三集编导杨晓清的叙述里,看到了既与片中保持一致又更加真实、鲜活甚至赤裸的陈风凡,体验到了人性的多面。
也感谢这些编导们,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到了片中人物,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回答我提出的“追访”问题,娓娓道出他们当日可能面对镜头不便、羞于或出于其他缘故未曾尽言的心里话。但稍感遗憾的是,毕竟时隔经年,光阴遽变,早已是“天上一日,人间千年”,因为种种原因,从编导们那里传来的消息是,许多片中人物竟然联系不上,或者发生了重大的人生变故。比如,玉石商人马罗刚已换了手机号,我想,但凡暴富路上,一直都是与生死攸关的,危险与机遇同在,那个本就充斥着冒险的帕敢地区屡屡上演着一夜暴富、一夜赤贫的惊心动魄,要不然,为什么他的祖先会积累下无数荡气回肠的传奇?在片中,玉石商人雷凤霄、蒋恩悌已经陈述过那片土地上的各种恐怖。我想,我只能遥祝马罗刚一切安康。还有,那个操持着一口外国腔中文、反复念着公司口号的可爱的意大利小伙子泰峰已经离开了顺丰。那个快人快语的重庆妹子刘希也不在“渝新欧”工作。李海彬关闭了在印度的小客栈,携家带口前往美国发展。武寒青不幸罹患绝症,正与癌魔展开殊死搏斗,从新闻报道中我看到了她的坚强。陈风凡终于接过了父亲的衣钵,从内心的排斥到最终说服自己,我不知道此间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内心跌宕。当然,这期间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当属2016年9月22日华大的国家基因库的正式开业。国庆假期间,我躺在床上,翻看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无意看到此条消息,立马从床上蹦将起来,兴奋无比。后来接到传过来的汪建关于“追访”的答复,话语间仍然充满霸气、飞扬、满满的自信,跟片子中我认识的那个他一脉相承。我和张旭、张鹏在交谈中,皆重点提到过他,我想,我们太需要这样的“中国表情”和“中国力量”了。这与裴康凯武术学院里的孩子们在美国传扬中华功夫的精气神、恒大足球学校的孩子们孕育着中国足球的明天一样,让人们总能看到一种希望。
从节目制作到本书出版的这几年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我在为书稿配图时,用播放器一帧一帧地翻看,力争截获最令人动容的画面,体验了一把剪辑师的艰辛。最重要的是,我着力抓取片中人物的表情,在每集后的排图里整体呈现,比如,在日本当声优的KK双手捧着脸,似是喜极而泣;在意大利开店的克里丝蒂娜说起远方的祖国、家时,眼角满是泪水;吴福斌的妻子和姐姐尽管腰缠万贯,可却有女人的抱怨,脸上似乎有不快乐的神色;林洁头靠着车窗,满面的落寞;张力刚开着车用家乡的“老腔”喊出他的心声;徐志明对手艺的坚守遭遇国外客户的刁难,一脸的无奈与困惑;李文英和认识多年的李安已成闺蜜和最佳损友,互相拆台后,肆无忌惮地放声大笑;谈判桌上的商人们面带着他们这个群体特有的敏锐、神秘甚至是狡黠的笑容……其实,我不想“消费”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是在我看来,当“人”的元素被无形放大,商旅就是人生之旅、心灵之旅!从片子到书,他们都是最好的案例,我想,千万观众和读者都跟我一样关心:这些生意人牺牲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如果感情世界也遵循生意场上的等价交换原则,那么,他们付出的点滴,是否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和返还?
作为电视产品的一种类型,纪录片有自己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手法,有时是情绪饱满的,有时又是隐忍含蓄的,所以,常??赡苈匀バ矶啾尘安牧?。但图书的优势在于体量更大,结构更为饱满,叙事更为优雅舒缓,容得下“絮叨”,于是,我用“小贴士”的形式为读者补充了相关的背景材料,以便于阅读时参考。于我本人来说,编辑这些资料,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相信读者会和我一起了解到“走出去战略”“基因工程”“去海外种植”“南极条约”“国际公平贸易认证”“丝绸之路上的伊犁”“侨乡和顺”“红帮裁缝”“荷兰式拍卖”“重庆的经济飞速增长”“‘渝新欧’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中日动漫产业的交流”等,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辅助性的“添油加醋”,读者们能更深刻地感悟片中人物的一颦笑、一蹙眉、一动怒背后的深意,以及张华荣、陈政、张小龙等人作出重大的经营战略选择背后的时代、政策背景。这如同著名音乐人小柯为本片所作的配乐,旋律的变奏、大提琴跳弓的运用富有强烈的时代感,每一个音符皆紧紧纠缠着画面,似乎也生出了嘴,在给我们讲故事——讲丝绸之路的兴盛与荒凉、繁华与荒废,讲每一个普通人因为生意而生发出的情绪碎片。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生存在车子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商业浪潮中处处充满了张爱玲笔下的这种诱惑、躁动感,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如第七集编导李燕,或许是受到此片的影响,在结束此片后的第二年,她也加入到“微商”的行列,摸索出她自己的“生意经”,在“一带一路”的宏大背景下,“与全世界做生意”已不是国家行为,而是每一个国民创富的机遇。
编辑《与全世界做生意》一书也是一场生意,我用我自己的想法、心力作为筹码,交换回了以上提及人物的生平、心声、智慧。于是,把经过精心编辑的书稿交付印制的那一刻,我可以把杜甫那句形容贸易之盛的“坐拥驼马拥国门”中的“国”改为“心”,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精神富翁,内心收获了满满的殷实、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