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100块钱日一次怎么联系-同城凤楼网站app,附近400元三小时,一品楼品凤楼网站论坛

首页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精品评价 > 正文

为之清和

——《爱与痛俱成往事》手记

核心提示: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题记

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这最美的人间四月天,在书房读着哪怕是任意的文字,那份相应的明快与冲淡,也是很别致的庆贺,如此才不算辜负春天的光景,至少在我看来。琴声相伴,就再好不过了。我想,是情愫和留恋,也主要是这习惯虽是矫情但鉴于它也常常不期而遇地馈赠我思绪也就保有着。悠悠地,一曲“阳关”起,将那段久远的离愁别绪娓娓道来:“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是当春的清和时节,也是杨柳新染鹅黄,于是思旧的情绪蔓延……

日历鉴证时光划过的痕迹,笔记细数着来去匆匆的步履。再有个把月或是更短的时间,《爱与痛俱成往事》即将面世了。和大家的一样的期待着,然而,单纯的期待渐渐掺杂了别样的情愫——隐隐地不舍。

思来想去,唯有文字能够给人以心灵慰藉。恰是该写些文字的时候,话别也好纪念也罢。在相遇相识后离别前的碎碎念,总是念叨得另写字的人沉思和感动。想必,断然也写不出作者那样高水平文字的,几次拿起笔却又放下。

好吧,从何说起,说些什么呢?

于是,无数次打量着、摩挲着这本令人拿得起放不下的书稿……

仿若旧时,清和良宵。

溶溶月下,伊人梅边立,暗香可曾忘却了春风寄来的词笔?暂且不用嗔怪竹外疏花,无言,奈何,那一树红香冷寂,纷纷“别瑶席”。“红萼无言耿相忆”,回首,释然,作“片片,吹尽”,作别风雨艰辛路。泼墨,在白纸上,将此情境绘制,封面便如此呈现于前。几近泛黄的记忆,悠悠地倾诉着“爱与痛”的心事。遥望,目光所及,落英缤纷,伊人渐行渐远……于是,往事,娓娓而来。

当爱与痛俱成往事,“所有情到深处与痛彻心扉的往事,终究会释怀,只不过,偶尔会有余味余韵,在不知不觉时,潮水般凉沁沁地漫上心头”。造化嘲弄,令人百感交集过后,智者会选择走出阴霾,淡然而去。这种基调和情愫,在全书中,或明或暗地表露。一句作者替毛彦文的感叹,又似观照全书那些“弄潮儿”的坎坷境遇与不屈的决心:不甘老旧的张幼仪、抵御无常的郑念、独立寒江的张爱玲……

提到张爱玲,一代才女,总是令人唏嘘,为其文,为其人。诚如,作者在书卷第三部分“再品文心”中“最是寂寞女儿心”一文对张爱玲的爱慕的表白:“有些作家,在某个阶段很强烈地撞击过自己。后来,不管怎么时过境迁,每当看到他们,感情总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为她的文字所臣服的同时,也为其一生的遭遇所太息。那些文字也不免因其残败的经历而更显沉甸甸。我曾自私地希望张先生过得完满些,就算看不到这样好的文字。但,或许“一切是最好的安排”,或许也只有先生独自的体验后的沉淀和思忖,才积蓄和塑造了那些文字的厚重与气质吧。红玫瑰与白玫瑰,绝笔《小团圆》,举手投足间的自信、倔强与悲凉,刻画着张氏格调。这种格调,甚至时至今日仍然感动、滋润并启发着我们。人们爱着、拥抱着那份悲情的孤独,顺理成章地放肆地悲伤着戏剧里的悲伤,悲伤着现实中的悲伤。翻着书卷,五味杂陈,有些离愁别绪,有些意犹未尽……

“……无论世间有多少人力无法掌控的空虚、无常,人和人还是要借着气味相投的呼吸相互取暖,抵御长路孤旅中漫无边际的冷寂。当然,那也还是要仰仗机缘的。”这是作者写于“伤逝比消逝更痛”一文中的感触。便也是道尽了情之起始,玩味着长情的余韵。诚然,人与人的相知相守毕竟需要一份因缘来牵引作为前提。然而,因缘却又像是飘忽不定的烟云,来来往往地,难寻踪迹,难以窥测,难于希求。有缘,无论多远都会来相遇;缘尽,无论多么不舍也会离分。就像那样的感慨,人生就像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中,那些陪你的人一定要下车的时候,或许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也只是心存感激地挥手道别。彼此祝福,各自安好,应该是对那段相遇相知的缘分的最好珍视吧。有聚,有散,人与人如此,人与书何尝不是?

“他虔心于写作,有些心无旁骛,就像他自己写的:‘多年来,我一直把写作视为手工的劳动,而自己是个精细的匠人,一语之成、一字之立足,都是锱铢必较的。’我们只能说,写作之语何大草,好比墨汁洇入宣纸,已经义无反顾。”在“书客墨趣”部分,作者是这样给予作家友人赞许的。在我看来,那亦是对作者的赞叹。一次次地审查校样,作者对文字的一腔热忱和精雕细琢,也着实令人钦佩。作者方虔诚的写作,理应得到编辑者对文稿的同等观照、恭谨地心无旁骛地琢磨。前辈们曾强调过,编辑工作并非机械地圈圈点点。不知是否因此缘故,编辑者与书稿之间有着一种莫名的默契和亲近。对“视如己出”的书稿,有着别样的留恋。

对于留恋心绪、离别主题的思考,作者在书中也曾多次涉及,其中有言:“世间的缺憾荒凉也正在此:人长久,共婵娟,此事古难全”。的确,“人长久,共婵娟”的愿景固然美好,冷静想来,也仅仅是愿景,虚妄却实在、厚重地承载着爱与苦痛。纵观古今中外,谁能够逃过生、老、病、死的痛苦?谁又未曾经历过相爱却要别离、求而不得、本有怨憎却偏偏要相遇相缚的困苦?爱、痛、悲、喜,大概都是自己的选择的结果,必然的经历吧?;蛐恚挥谢匙鸥卸鞯男娜ソ邮苌睦≡?,“放下包袱”才会找到“故乡”。坦然,释然、淡然的心路或可以圆满了人生。

想着,不禁痴笑。这也恰好疗愈我些许因与这卷书稿“作别”的哀愁。

正所谓:烦恼即菩提。觉醒后,一切爱痛情仇、一切烦恼都可以成为经验和智慧。如此观想,痛苦、哀愁也有了深刻的意义。如若,前尘往事可以幻化成具体的形象,想必会化作一树落花。点点斑斑,默默地在记忆中飘洒,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作家雨果曾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书籍的文字承载的思想内涵,或许也是文字工作者孜孜不倦耕耘的意义所在。至于,《爱与痛俱成往事》这册书卷留给我的,也不仅仅是文字表面的意义。在阅读文字时流淌过的思绪,以及感触过程中的反思、警醒与沉淀,是人一生宝贵的财富。这确令我为之豁然,为之清和。

不知何时,心弦渐息,离歌已远,丝丝清凉。

《爱与痛俱成往事》在书桌上,静默。

窗外,杨柳依依,在这清和的春日中,冒着新翠。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
国家新闻出版署
财政部微信号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财经社微信号财经微书店天猫旗舰店入口